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它由圆筒型一段旋流器和圆筒—圆锥型二段旋流器并式串联组成。

其分选原理是:合格重介质悬浮液以一定的工作压力沿切线方向进入第一段旋流器,原料煤则从顶端沿轴向以自重方式进入,在离心力作用下,重物料向旋流器壁移动,在外螺旋流的轴向速度作用下由底流口排出,进入第二段旋流器,轻物料则移向空气柱,并随着中心内螺旋流由位于中心底部的溢流管排出;随同一段重物料进入第二段旋流器的是经过浓缩的较浓和较粗的重悬浮液,这就为一段重物料去二段分选创造了密度条件;进入二段旋流器的物料其分选过程与通用DSM型二产品旋流器相同。
3 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技术特征
目前市场上有3GDMC和3NWX两个系列的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前者10个规格,后者只有1200/850A型以下的(见表2)。工业生产中应用的一段直径1000mm以上的大型三产品旋流器中,3GDMC系列占90%以上。(照片2 3GDMC1400/1000A型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
表1 3GDMC系列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技术规格
型号
|
500/
350A
|
600/
400A
|
700/
500A
|
780/
550A
|
850/
600A
|
1000/
700A
|
1100/
780A
|
1200/
850A
|
1300/
920A
|
1400/
1000A
|
一段筒体内径/mm
|
500
|
600
|
700
|
780
|
850
|
1000
|
1100
|
1200
|
1300
|
1400
|
二段筒体内径/mm
|
350
|
400
|
500
|
550
|
600
|
700
|
780
|
850
|
920
|
1000
|
介质循环量/m3·h-1
|
130~150
|
150~250
|
250~350
|
300~400
|
350~500
|
500~700
|
700~900
|
800~1200
|
1200~1500
|
1500~1800
|
入料压力/MPa
|
0.06~0.08
|
0.07~0.10
|
0.08~0.11
|
0.09~0.13
|
0.10~0.14
|
0.12~0.19
|
0.14~0.23
|
0.17~0.29
|
0.19~0.33
|
0.21~0.38
|
入料粒度/mm
|
≤40
|
≤45
|
≤50
|
≤55
|
≤60
|
≤75
|
≤80
|
≤89
|
≤95
|
≤100
|
处理能力/t·h-1
|
30~50
|
50~80
|
70~120
|
80~150
|
110~170
|
160~230
|
220~300
|
300~400
|
350~450
|
450~550
|
一段安装角度/度
|
15
|
15
|
15
|
15
|
15
|
15
|
15
|
15
|
15
|
15
|
表2 3NWX系列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技术规格(含3SNWX)
型 号
|
500/
350A
|
600
400A
|
700/
500A
|
850/
600A
|
1000/
700A
|
1100/
780A
|
1200/
850A
|
3SNWX
1300/920*
|
一段筒体内径/mm
|
500
|
600
|
700
|
850
|
1000
|
1100
|
1200
|
1300
|
二段筒体内径/mm
|
350
|
400
|
500
|
600
|
700
|
780
|
850
|
920
|
介质循环量/m3·h-1
|
130~
150
|
150~
250
|
260~
350
|
380~
500
|
600~
900
|
700~
900
|
800~
1200
|
|
入料压力/MPa
|
0.06~0.10
|
0.07~0.11
|
0.08~0.13
|
0.09~0.15
|
0.11~0.19
|
0.12~0.25
|
0.18~0.28
|
|
入料粒度/mm
|
0~25
|
0~40
|
0~50
|
0~60
|
0~70
|
0~75
|
0~80
|
|
处理能力/t·h-1
|
30~40
|
50~70
|
70~120
|
100~180
|
180~300
|
230~350
|
280~400
|
|
一段安装角度/度
|
15~30
|
15~30
|
15~30
|
15~30
|
15~30
|
15~30
|
15~30
|
|
* 为双入料口,尚未见工业应用结果数据。
4 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主要特点
4.1 结构特点
(1)有三个排料口。能以单一低密度悬浮液一次分选出合格精煤、中煤和矸石,为简化工艺流程及设备布置创造了条件。
(2)一段旋流器采用了圆筒型,圆筒型旋流器内密度场均匀,对重悬浮液的密度变化反应迟钝;有利于提高分选精度,二段旋流器采用了圆筒—圆锥型,有利于增加两段实际分选密度差,能同时满足生产低灰精煤和排弃纯矸石的需要。
(3)原料煤与重介质悬浮液分开给入旋流器。原料煤单独由一段旋流器顶端沿中心给料管以自重方式给入,具有如下优点:一是只有重产物单向穿越“分离锥面”的运动,而不会产生有压给料旋流器中轻重产物交错穿越“分离锥面”相互干扰的弊端,因而精煤损失较少,分选精度更高;二是无压给料无需泵送,电耗相对较低;三是无压给料无需泵送,有利于减少矸石泥化和次生煤泥量;四是无压给料相对入料上限较高,因为它不受泵送流道限制;五是无压给料工艺环节简单,有利于合理布局;六是旋流器工作介质——重悬浮液密度容易测准,不受原料煤性质变化的干扰,对实现自动测控非常有利。
(4)采用了改变二段旋流器底流口大小与调节二段旋流器溢流管插入深度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二段旋流器实际分选密度的在线调节。特别是溢流管插入深度调节装置由内置式改为外置式之后,调节非常灵活,使得二段分选密度的调节变得方便自如。
(5)三产品旋流器无运动部件,旋流器内衬为维式显微硬度HV=835.8的刚玉材料,筒体寿命达9000h以上,可在最佳工况点下工作2a。
4.2 工艺特点
(1)分选精度高(见表3)
由表3可看出,国内大型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的分选精度比有压、中型两产品旋流器的还要高,达到了国外两产品脱泥分级入选重介质旋流器的分选精度(E=0.020~0.030kg/L)。
表3 重介质旋流器分选效果比较表
选煤厂
|
南桐
|
老屋基
|
火烧铺
|
临涣
|
旋流器名称
|
2NZX
|
3GDMC
|
3GDMC
|
3GDMC
|
入料方式
|
有压两产品
|
无压三产品
|
无压三产品
|
无压三产品
|
规格
|
600
|
1400/1000
|
1300/920
|
1200/850
|
入料粒度/mm
|
30~0
|
100~0
|
80~0
|
60~0
|
一段分选密度δ1/kg·L-1
|
1.450
|
1.430
|
1.410~1.450
|
1.485~1.500
|
一段可能偏差E1/ kg·L-1
|
0.035
|
0.025~0.034
|
0.019~0.027
|
0.025~0.040
|
二段分选密度δ2/kg·L-1
|
1.750
|
1.683
|
1.680~1.850
|
1.871~1.901
|
二段可能偏差E2/kg·L-1
|
0.062
|
0.050~0.065
|
0.035~0.043
|
0.036
|
数量效率/%
|
>90
|
99.00
|
95.200
|
95.765
|
单机处理能力/t·h-1
|
50~70
|
500~550
|
350~450
|
250~350
|
(2)能以单一低密度重介质悬浮液一次分选出质量合格的精煤、中煤和矸石,省去了一套高密度重介质悬浮液的制备、循环、回收系统;也可用低密度重介质悬浮液实现高密度分选,大大简化了流程,降低了设备和管道的磨损,降低了介耗和电耗。
(3)大直径旋流器分选上限可达100mm,有效分选下限可达0.3mm。尤其是采用国华科技开发的“煤泥重介质分选工艺”专利技术(专利号ZL03124283·9)后,其分选下限更可降至0.075mm。该技术的要点是,利用重介质旋流器分级浓缩作用原理,具有一段轻物料带出的重介质粒度细、悬浮液密度较低的特点,适当将其分流,进入直径较小的煤泥重介质旋流器分选粗粒煤泥。既不需要单独设置供煤泥重介质旋流器用的超细介质悬浮液的制备、循环系统,又可减少进入加工费用较高的浮选作业系统的煤泥量(见图2)。全厂仅由19~22道工序组成。
(4)实现不分级、不脱泥入选
当前,国内外流行的做法是重介质旋流器分选前要先脱泥,认为只有脱泥才能提高分选精度,减少产品脱介作业难度,块末煤分级选才能取得最大精煤产率。而中国的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选煤工艺恰恰相反,认为应从全厂重介——浮选综合效果考虑,脱泥作业存在三大缺陷:增加脱泥筛、捞坑等设备,工艺布置复杂;不能充分发挥重介质旋流器选煤下限低的优势;脱下来未经任何分选作用的煤泥不好处理,增加了浮选作业处理量和难度,增加了基建投资和生产费用,增加了精煤损失。而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不脱泥分选配合粗煤泥重介选工艺简单有效地解决了粗煤泥重介分选问题。至于分选精度问题要作深入具体分析,为了满足悬浮液流变特性和稳定性双重要求,重介质悬浮液的固体体积浓度一般在15~35%,以此为依据可以算出不同密度的悬浮液中煤泥含量的最大允许值,如表4所示。通常,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都是在一种低密度悬浮液系统下选出三种合格产品的,其允许煤泥含量在50%左右。通过分流合格介质去磁选作业的多少完全能做到煤泥量在悬浮液中始终保持在允许值之下,从而保证了要求的分选精度。表4的数据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